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回眸 > 党史研究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二)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7日 15:54 分享:
六、发挥参政党作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奉献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全会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经过拨乱反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中国农工民主党于1979年10月中旬至下旬,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周谷城作的《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道路上前进》的工作报告和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62人,候补委员27人。八届一中全会上季方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周谷城、沈其震、严信民、徐彬如、叶桔泉为副主席。
        “八大”总结了自“七大”以来21年的工作,指出:“党的政治面貌和组织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绝大多数成员都已经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特别是以医药卫生界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提出,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工作重点坚决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为实现祖国统一,为加速四化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八大”以后,农工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对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中共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断提高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帮助他们摆脱“左”的影响,消除余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广大成员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各级地方组织,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组织成员面向社会,开展咨询和社会服务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各级人大、政协工作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也得到发展,全国呈现出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农工党各级组织积极参与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在宣传中共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四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三胞”工作也步入新的轨道,在“内引外联”、协助政府落实侨务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继续协助有关部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复查平反了成员中的冤假错案,改正了错划的“右派分子”,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从1980年起,农工党恢复组织发展,适当吸收成员。至1983年11月,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增至15个,省(区)辖市、县组织增至67个,成员增至1万3千余人。
        1983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国农工民主党在北京召开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贺词并讲话。会议通过了周谷城的《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全面开创我党工作新局面》的报告和新党章,选举中央委员会委员127人,候补委员25人。九届一中全会选举季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周谷城、沈其震、刘树勋、严信民、徐彬如、叶桔泉、卢嘉锡、方荣欣为副主席。“九大”要求全体成员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本着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精神,帮助中共整风,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要求各级组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照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努力开创全党工作的新局面。“九大”以后,农工党认真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思想空前活跃,工作领域不断开拓,组织建设有很大发展,自身建设也得到加强。农工党坚持“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进行组织建设,截至1988年“十大”前,成员增至3万8千余人,建立了27个省级组织,市、县组织163个,形成了一个全国规模的组织体系。
        1986年末至1987年初召开的农工党九届三中全会同意季方辞去中央委员会职务,推举他为名誉主席。选举周谷城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增选姚峻、章师明、田光涛、杨烈宇为副主席。
        1987年6月,农工党为及时解决工作方针任务问题,以及实现领导班子新老结合和交替中的有关问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宋任穷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贺并讲话。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央和省级组织设立荣誉职务的决定》等4个文件。替补34名候补中央委员为中央委员,增选中央候补委员16名。选举中央咨监委员会委员44名,正式成立了第一届中央咨监委员会,卢嘉锡为主席,何世琨、李健生、郭秀仪、邓昊明、李洁之、梅日新为副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方针,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稳步进行。但也出现了一些前进中的问题。为此,在1988年,中共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针前提下,认真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为适应新形式和新任务的要求,农工党于1988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芮杏文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贺词。会议通过了卢嘉锡的《团结起来,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工作报告和新党章。选举中央委员会委员160人,中央候补委员25人,中央咨监委员会委员87人。大会推举周谷城为中央名誉主席。十届一中全会选举卢嘉锡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方荣欣、姚峻、章师明、田光涛、杨烈宇、光仁洪、翦天聪、陈灏珠为副主席。在中央咨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沈其震当选为中央咨监会委员会主席,叶桔泉、李健生、郭秀仪、邓昊明、李洁之、梅日新为副主席。
        “十大”以后,农工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多党合作的新形势,认真学习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积极参加了各种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就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特别是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就发展中医药事业、搞好计划生育、改革医疗制度、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
        在1989年我国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中,农工党顾全大局,在困难的情况下,不少组织和许多成员做了大量工作,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全党同志及时学习了中共和政府的有关文件和政策法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政治上与中共中央保持了一致。
        广大成员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成员获各种荣誉称号的有3500人次。咨询服务工作已从微观咨询服务向宏观的战略咨询和国是咨询领域扩展,其他社会服务工作也有所进展。在吸引“三胞”来大陆投资,提供技术设备、培训人才、捐款赈灾等方面,又迈出了新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员会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

联系电话:0971-6306897 传真:0971-6306897 邮箱:ngdqhswxcb@163.com

青ICP备08000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