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及兄弟省市
学前教育阶段是未成年人发育的基础阶段,也是道德情操养成的重要阶段。发展好牧区学前教育,是大力巩固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的一项奠基工程。目前,我省建立了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并形成以独立设置的幼儿园为主体、中小学附设幼儿园(班)为辅助、巡回支教点为补充的高原特色学前教育办学格局。随着全省毛入园率的连年提高,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在逐步凸显。
一、学前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突出。高海拔农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州县政府所在地,农牧区学前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办园条件和质量相差较大,入园难问题突出。我省现有村级幼儿园994所,仅覆盖全省行政村的25%,多数乡村只能依靠教学点附设的学前班和巡回支教形式支撑学前教育,导致边远民族地区学前二年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规划难以全面落实。
二、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短缺。按照《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5-2016)》中生均建筑面积11-12㎡的要求,牧区现有幼儿园八成以上面积不达标。在“三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根据乡村振兴计划和城镇化发展需要,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的目标测算,幼儿园未来园舍面积缺口是现有缺口的1.2倍以上;新建园舍无玩教具、图书的现象突出;城镇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难以落地实施,按照人口规模为0.3万人的小区配套建设1所幼儿园的最低国家标准,我省还需新建幼儿园140所左右。
三、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目前我省牧区学前教育师生比高达1:18,严重不达标,且幼师总数90%以上为临聘教师,待遇较低(部分地区发放9个月工资,寒暑假发生活费),仅有极个别财政较好的县级公办幼儿园实现了临聘教师同工同酬。按照师生比国家标准1:7测算,考虑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后新增幼儿人数,仅青海省需要专职教师5万名,缺口达4万人。优秀幼教人才在高原民族地区不愿留、留不住,甚至“培训一批流失一半”。边远牧区的幼师队伍门槛较低、幼教队伍人员混杂,安保、卫生保健人员不足,幼教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建议:
一、立足牧区实际,推进标准化工作。制定符合牧区特点的幼儿园基本建设标准,明确建设规模、建设项目、选址、规划布局、面积指标、建筑与建筑设备等方面具体标准,使幼儿园活动用房、服务用房、附属用房面积符合保教需求。提高幼儿园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和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从源头上解决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问题。
二、扩大幼教资源,优化城乡配置布局。加大对牧区幼教资源的差别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牧区城镇新建小区严格按城市规划和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要求,将幼儿园建设做为小区规划、建设的前提条件,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支持以村级幼儿园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双语幼儿园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教育资源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努力扩大村级办园资源,切实加大财政对牧区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满足农牧区各族幼儿特别是困难家庭幼儿入园需求。
三、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议设立专项经费,积极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加大学前教育本专科生培养力度,注重培养民族地区学前双语师资。提高临聘幼教工资待遇,特别是针对农牧区幼教制定高原和基层补贴政策,提升幼教岗位吸引力。积极支持对幼儿园教师5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免费培训。加大推行民族地区双语学前教育,将幼儿双语、特别是双语口语教学贯穿在所有的保育教育活动中。尽早实现学前教育义务制,缩小牧区城区在学前教育上的差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中央及兄弟省市
统战系统单位
兄弟党派
相关单位
相关媒体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员会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
联系电话:0971-6306897 传真:0971-6306897 邮箱:ngdqhswxcb@163.com
青ICP备08000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