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重点调研

立足“三着眼于”、落实“三有”指示精神助力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在前列

时间:2023年02月04日 14:36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方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民教育,经过全省上下一致努力,取得了连续3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和示范单位中名列前茅好成绩。全省8市州、70%县市区启动实施的“石榴子工程”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青海样板”。
    立足全国大局,结合青海实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走在前列上,农工党青海省委经过相关调研和履职经验。建议立足“三个着眼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有”指示精神,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走在前列的工作。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走在前列要着眼于“有形”
    有形,就是要看得见、摸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是一项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有形的工作。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上多下功夫,目的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者互为统一,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统一起来,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着眼于“有形”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实现共同富裕,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首先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在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其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举措、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大力度进行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地方标志性建筑建设、生态旅游等相关工作。第三,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在各媒体客户端进行大力宣扬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发展工作等,使各项工作都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农工党青海省委运用多维的视角、开放的格局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及社会服务领域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融体,脱贫攻坚时期在湟中县卡阳村和尼麻隆村多民族聚居地种植中藏药材及药用花海使得全村人口得到了惠及,提前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这种“有形”的扶贫模式对汉藏回土等多民族聚集的村民共同体意识有了进一步凝聚。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走在前列要着眼于“有感”
    有感,就是有感受、感触,特别是要有真情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又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引领就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让各族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感情上相互亲近的共同体,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
    着眼于“有感”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开展广泛宣传教育,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增强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确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这就要求实施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在学校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农工党青海省委在不管是在脱贫攻坚时期还是考察调研,除尊重各族群众外,还在部分村社进行捐物捐药,舍得资源,凝聚人气。省委会的各项活动不但是和各族群众增进感情的过程也是交流学习和加强共同认识的过程,在互利共赢中谋求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发展。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走在前列要着眼于“有效”
    无论是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还是做“润物细无声”的事情,目的都是要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是否“有效”,是衡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着眼于“有效”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致力于保持“三个环境”,即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要落实到各族人民享受的福祉上。只有持续保持“三个环境”,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各民族才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才能说得上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要注重增强总书记强调的“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只有树立了“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才能在行动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是否有效,要看是否增强了“四个与共”。第三,着眼于坚定“五个认同”,即坚定对我们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表现。农工党青海省委在海南州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三年行动工作中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工作,使下辖五县高质量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赞誉;在各协商会议上围绕发展青海的民生福祉建言献策,尤其是2007年以来在海西州大力发展盐湖钾肥产业和循环经济试验区,海南州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等一大批建言等到了有效的落实;每年的国省两级政协提案当中围绕青海民族地区的发展进行建言献策,尤其是青海省基层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农牧业、人口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建言;每年对各州地市开展相关义诊和发放药品约千人次以上,赢得了受益群众的爱戴,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走在前列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2022年8月2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员会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

联系电话:0971-6306897 传真:0971-6306897 邮箱:ngdqhswxcb@163.com

青ICP备08000197号-1